二、習近平新聞觀的理論來源
(一)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新聞觀的思想引領
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的形成,是他不斷汲取和繼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新聞觀的結果,換言之,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新聞觀的思想引領,為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的形成創(chuàng)造了條件。
作為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創(chuàng)立者和奠基者,馬克思和恩格斯新聞觀的主體與核心,是對無產階級黨報工作性質地位及其工作原則等重大問題所闡述的一系列重要觀點。雖然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直接使用過黨報的“黨性原則”這一概念,但在其新聞觀中有許多涉及這方面的內容。例如他們強調黨報黨刊是黨的重要思想武器和政治陣地,是黨存在和發(fā)展的標志,因此黨報黨刊必須遵守和闡述黨的綱領和策略原則,按黨的精神進行編輯工作。他們十分關注黨報黨刊同黨的領導機關的關系,強調黨報黨刊要在黨的領導和監(jiān)督下開展工作。
關于報刊的“人民性”,馬克思早在青年時代主編《萊茵報》時就提出了“歷史出版物的人民性”這一概念,并且較為系統(tǒng)地形成了他關于人民報刊的一系列思想。例如他提出人民報刊應當體現“人民精神”,表達“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并且“生活在人民當中”,“真誠地和人民共患難、同甘苦、齊愛憎” 。后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主編共產主義者同盟中央機關報《新萊茵報》時,更是明確強調黨報黨刊應當真正代表和捍衛(wèi)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利益,成為“人民群眾千呼萬應的喉舌”。他們在創(chuàng)辦《新萊茵報》的實踐中實現了黨報黨刊政黨立場與人民立場的統(tǒng)一。當時報紙開設了人民群眾論壇,發(fā)表了大量群眾來信,而且培養(yǎng)了許多工人通訊員,吸引他們直接參加黨報工作,開創(chuàng)了無產階級黨報服務人民和依靠群眾辦報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列寧繼承并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的新聞觀,特別是在處理報刊黨性原則與人民立場問題上作出了重要的理論貢獻。是列寧第一個明確提出黨的出版物的“黨性”問題,并系統(tǒng)地做了闡述。他提出黨報是黨的事業(yè)和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應成為各個黨組織的機關報,黨的報刊工作者應參加到黨的組織中。他強調黨報要接受和服從黨的領導,要對黨負責,而黨也須承擔起對黨報的領導和監(jiān)督責任。在論述黨報黨性立場的同時,列寧特別強調,黨報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的發(fā)愁的“幾萬上等人”服務,而是 “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服務”。嚴格的黨性原則和堅定的人民立場的完美統(tǒng)一,是列寧新聞觀的一個鮮明特征。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新聞觀中的這些觀點,奠定了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理論基礎,形成了馬克思主義關于新聞工作黨性原則和人民立場、黨性和人民性相統(tǒng)一等一系列觀點,這些觀點影響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引領作用。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新聞觀的理論傳承
中國共產黨人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忠實繼承者和傳播者,也是杰出的發(fā)展者和創(chuàng)新者。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認真總結自己在豐富的革命、建設、改革開放實踐中對新聞宣傳和輿論工作的深刻認識,以及長期積累的新聞宣傳和輿論工作經驗,不但繼承發(fā)展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新聞觀,而且將其不斷中國化,推進到了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歷史階段。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幾代黨的領導人為此都作出了貢獻。而習近平新聞觀也是對他們的新聞觀的理論傳承。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新聞工作,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第一個黨的決議中,就參照共產國際的有關文件,對黨的宣傳工作作出了明確規(guī)定,提出:
雜志、日刊、書籍和小冊子須由中央執(zhí)行委員會經辦。
各地可根據需要出版一種雜志、日報、周報、小冊子和臨時通訊。
無論中央或地方的出版物均應由黨員直接經辦和編輯。
任何中央地方的出版物均不能刊載違背黨的方針、政策和決定的文章。
短短幾句話對黨的宣傳工作,特別是黨的報刊工作的重要地位、工作原則及行動要求作出了嚴格規(guī)定。
作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始人和領導者,毛澤東對黨報性質任務和功能作用,以及黨性原則等都有過許多論述。他把辦好報紙看作是“黨的工作中的一項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則意義的問題”。 他要求各級黨的領導機關要“把報紙當作自己極重要的武器”。要“利用報紙作為自己組織和領導工作的極為重要的工具” 。同時,他強調“各地黨報必須無條件地宣傳中央的路線和政策” ,在政治上和思想上與中央保持一致,組織上則應服從黨的領導,遵守黨的紀律,不允許任何同黨鬧獨立性的現象。毛澤東還提倡要實行“政治家辦報”,強調辦報“要多謀善斷,要一眼看準,立即抓住、抓緊,形勢一變,要轉得快?!?br/>
堅持“政治家辦報”是毛澤東新聞觀的核心觀點,他要求黨的報刊要善于從政治上統(tǒng)攬全局,抓住問題的要害,緊密配合國內外政治形勢,為全黨和全國工作大局服務、以確保黨的報刊真正堅持黨的綱領路線和方針政策,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不偏離政治方向。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毛澤東為全黨確定的根本宗旨,在新聞工作中,他提出要為人民辦好報紙,辦好廣播,服好務。1942年他在延安批評《解放日報》黨性不強,原因之一就是心中“沒有邊區(qū)人民群眾”。后來他親自領導報紙改版,改變了過去脫離群眾的狀況。
鄧小平作為中國共產黨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核心,在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針對國內出現的一股否定和懷疑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的思潮,以政治家的敏銳目光提出了新聞媒體要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中心” 的著名論斷。他還站在戰(zhàn)略高度明確提出“黨報黨刊一定要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他指出,開展批評也好,組織討論也好,“要合乎黨的原則,遵守黨的決定。否則,如果人人自行其是,不在行動上執(zhí)行中央的方針政策和決定,黨就要渙散,就不可能統(tǒng)一,不可能有戰(zhàn)斗力” 。20世紀80年代初,針對有人提出“人民性高于黨性”的觀點,鄧小平作了嚴厲批駁,明確指出這是一種“違反馬克思主義的說法” ,從而起到了澄清謬誤,以正視聽的作用。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中,作為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核心的江澤民,是對黨的新聞事業(yè)性質地位提的最高,說的最重的領導人。他把新聞事業(yè)比作是“黨的生命的一部分”,是“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所系的工作”,并提出了“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 的重要觀點,深刻闡述了輿論導向同黨和人民的密切關系,為黨的新聞事業(yè)堅持正確輿論導向確定了明確的政治方向和行為準則。
黨的十二大以后擔任總書記的胡錦濤提出了“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的新的執(zhí)政理念。依據執(zhí)政理念的變化,他對新聞工作提出了“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方針,并組織新聞界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要求新聞報道要努力“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tǒng)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和通達社情民意統(tǒng)一起來” ,為新聞宣傳工作和新聞隊伍建設確定了緊密聯系群眾,自覺服務人民的正確方向與有效路徑。
綜上所述,毛澤東的“政治家辦報”思想、鄧小平的“思想中心”說、江澤民的“輿論導向”觀和胡錦濤的“三貼近”方針,都是他們根據世情、國情和黨情變化對黨的新聞工作的性質地位、功能作用和方針原則的獨特思考,是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的重要內容。
研究習近平以“黨媒姓黨”“以人民為中心”和“黨性人民性相統(tǒng)一”為核心觀點的新聞輿論觀,我們可以看出,作為新一代黨的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在傳承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中國共產黨前幾代領導人思想理論成果的基礎上,通過理論創(chuàng)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新聞輿論觀。
(三)中國共產黨新聞工作的歷史經驗與傳統(tǒng)
習近平在“8.19”講話中指出:“在長期實踐中,我們黨的新聞宣傳工作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這些經驗來之不易、彌足珍貴,是做好今后工作的重要遵循,一定要認真總結、長期堅持,并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fā)展?!?br/>
不斷總結歷史經驗與傳統(tǒng),是中國共產黨新聞觀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重要條件,也是習近平新聞觀形成與發(fā)展的鮮明特征。我們黨在延安時期就把黨的新聞工作的經驗與傳統(tǒng)用“四個性”做了總結,即“黨性、群眾性、戰(zhàn)斗性、組織性” 。堅持黨性和堅持群眾性正是本文所闡述的習近平新聞輿論觀中的核心要義和基本內涵。而堅持戰(zhàn)斗性和組織性則是黨的新聞事業(yè)在戰(zhàn)爭年代長期新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確保新聞工作的黨性立場,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服務的重要思想與工作原則。
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幾十年中,黨的新聞工作又形成了許多符合新的歷史時期新聞工作需要的新的經驗和傳統(tǒng),如加強經濟宣傳、做好信息服務、正面宣傳為主、做好輿論監(jiān)督、重視隊伍建設、改善黨的領導等。
2018年8月21日習近平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的“九個堅持”,就是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對宣傳思想工作規(guī)律性認識而形成的“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這“九個堅持”包括:堅持黨對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堅持思想工作“兩個鞏固”的根本任務;堅持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堅持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持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堅持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堅持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在“九個堅持”中有些就是黨這些年長期堅持的傳統(tǒng)和積累的經驗,習近平對它們做了系統(tǒng)總結,成為其新聞觀中的重要內容。
(四)習近平個人的從政經歷與政治經驗
習近平從20世紀60年代15歲時到陜西延川梁家河插隊當知青,后來在那里入黨擔任大隊黨支部書記,而后在70年代從北京到河北正定擔任縣委書記,此后擔任過地委書記、市委書記、省長、省委書記,一直到黨的十七大擔任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經歷了黨政干部職務系列中的各個層級。這些經歷為其十八大成為黨的總書記和國家主席后統(tǒng)籌全局、領導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同時也為其包括新聞輿論觀在內的各種思想觀點的形成打下了堅實基礎,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豐富的個人成長與從政經歷,及其積累的政治經驗,使得習近平對新聞輿論工作有許多深刻認識和切身體驗。例如在其個人成長和從政經歷中,他始終保持著同人民群眾的密切交往,養(yǎng)成了深厚的愛民親民情懷,這為他后來提出“以人民為中心”等思想觀點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習近平人生經歷中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他同媒體和新聞工作長期建立的聯系與感情,這在許多領導干部的經歷中是不多見的。例如,他在梁家河插隊時就非常關注媒體,而且很善于運用媒體。當他從人民日報上看到四川農村建設沼氣池的經驗后,立即帶隊去學習,回來后在梁家河建起了陜西農村第一個沼氣池;他在河北正定擔任縣委書記時,人民日報發(fā)表長篇通訊《正定翻身記》,介紹他和縣委領導班子成員帶領群眾改革脫貧的事跡;他在福建寧德擔任地委書記時主持召開新聞工作會議,講黨政工作與新聞工作的關系,講堅持黨性原則與遵循新聞規(guī)律的關系,講黨性與人民性的關系,講正面宣傳與輿論監(jiān)督的關系;他在浙江擔任省委書記時在浙江日報“之江新語”專欄發(fā)表了200多篇評論文章指導省委省政府工作;他在擔任總書記后,對宣傳思想和新聞輿論工作高度關注,極為重視,短短幾年中發(fā)表了一系列講話,強調新聞工作的重要性,要求黨的領導干部要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本領和能力,要加強和改善對新聞工作的領導等。
總之,習近平有著豐富的生活閱歷和從政經歷,有著深厚的理論修養(yǎng)和人民情懷,同時他善于做調查研究、經驗總結和理論思考,善于作頂層設計、長遠規(guī)劃和戰(zhàn)略布局,正是上述條件,為習近平新聞輿論觀的形成與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了獨特的思想基礎和理論前提。